认知升级,害了多少人


为什么大部分认知升级,都是无用的?

“这节课会彻底刷新你的认知!”

“我们第一个要做的,就是改变认知”

改变认知这件事,在各种知识服务领域,已经变成了基础建设,今天你打开各种课程,都有关于“改变认知”的承诺。

但是,很多徘徊、邂逅在知识付费领域的人,他们在不断的认知改变下,变成积极的学习者,却陷入另一种行动瘫痪。

不是说“一个人的成长,是认知升级”吗?为什么认知改变了,却依然没什么用?什么是认知升级的真相?如何让改变真实发生?

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。


01 为什么认知总被颠覆?


什么叫做改变认知?具体改变什么?是讲一些很断言的金句吗?还是颠覆一些过去沿袭的想法?

如果这些问题不讲清楚,陷入焦虑和行动瘫痪是必然的。

因为人的认知不仅需要经常颠覆,更需要持续的稳固——只有稳定的认知,才有稳定的行动的信心,而只有行动,才会引发真正的改变。

因为不管是什么结论,过段时间总会被“颠覆”。

就是等靴子落地。但是下一只靴子又告诉你,我们不是靴子,而是冰刀,雪山才是真正方向。那么你又必须等待下一只冰刀,而下一门课又告诉你,重要的不是冰刀,而是菜刀,是关刀,是叨逼叨……

总之你懂我的,听到最后面,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堆家伙什儿,但是脚步一步也没有动。

如果说,知道和做到之间,有两个太平洋。这种无用的颠覆,却往往连航行都没有开始,就是不断的在沙滩上来回踱步,看要选择什么船,真是太平洋的深深伤心。

我们只有知道什么是要持续的,什么是要更新的,什么是要改变的认知,什么其实并不必要,我们才有可能在真实的改变里,走出一条新路。


02 哪个是对的?


首先要明确的,我做出的成果,是检验认知的唯一真理。

因为改变认知不是要点,改变行动才是,改变行动也不是要点,创造成果才是,创造不了也不要紧(因为世界本身就有不确定性),回头找到过去认知的问题,才是。

所以重点其实是,“怎样的认知,才有助于我拿到成果?”。

比如,过去谈到的《微习惯》,强调习惯要足够小。要养成跑步的习惯,就每天早上6:30逼自己穿上跑鞋,睡眼懵懂地站在楼下就好。

这个认知可能体校的专业老师就并不认同,跑步可是一个要全副精力投入,提前一天睡好,营养跟上才可以的习惯!要交付自己人生进去,才有成果。

哪个是对的呢?

其实前者的“我”是个慵懒的职场死胖子,他的成果是可以瘦个10斤,并且精力充沛点。而后者的“我”是准备冲击田径第一名,目标苏炳添的运动员。

两种认知都是对的,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复杂的。回归到“怎样的认知,才有助于我拿到成果”这件事上,都是最有效的方案。

如果这个人今天刷到了A认知,明天刷到了B认知。一整年下来, 他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跑步计划、方式,或者不断的学习新策略,以求找到自己最适合的,最终他一定会变成一个更加慵懒的大胖纸,从而也陷入更深的知识焦虑。

这个人完全可以按照A的方案先试试看,他会发现跑步容易启动了,这就是直接的成果,最适合他的水平和成果。

等到他决定冲击下马拉松,自然会发现,专业的运动员有自己长期的、非常清晰的、有步骤的计划。这时,他应该抛弃A认知,从B开始,不断调试。

在这个期间,他也不断的提升对“我”的理解,对“创造成果”的理解,从而对于自己和世界都更加理解。

所以在一个领域做到世界级的人,大概率在另外的领域做得也不会差。因为他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,都无数次的调整过。


03 认知升级的5种层次


其次,他要理解到,这种调整是有能量差异的。

德鲁克的有效决策里,展现了这种层次:一个决策的要素,从本质到结果,一共有5步。

底层逻辑——边界条件——正确方案——执行过程——评估反馈

每一层都有认知升级的可能,但越是底层,越是大范式的转变。

比如前几天,共读会产品经理和我聊关于“医院陪诊”这个服务。她一个朋友很喜欢为老人服务,也因为带自己家人看过病,对这个场景有很深的熟悉程度。再说老人越来越多,这也的确在大的趋势之上,属于是“爱干、能干、值得干”。

对此,她也咨询过很多咨询师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建议,也有不同的“认知颠覆”。

咨询师A:

与其坐着思考,不如去试试看。

一方面可以试试看联系下你看到的信息源,说自己做这个业务的人,做得怎么样了?或者上网搜索下具体的岗位,有招聘吗?用人单位怎么看?然后拿到些结果,我们再调整思路。

咨询师B:

要把过往的经历,按照这个工作来聚焦,才有可能找到!

我们可以一起打磨下简历,梳理下你过往工作里,符合这个的能力。看如何把你过去陪妈妈做好的事,抽离出来能力、才干、知识。然后做好它。

咨询师C:

要做一个业务,并越来越好,要思考这个业务核心价值在哪里?核心的竞争对手是谁?

先说核心价值。如果对象是高端的白领,工作忙,没空自己去挂号。那高端医疗保险,其实普遍有这个业务包含。他们基本不需要这个业务。

如果是社畜需要有人陪自己父母去,那么父母的核心要求是什么呢?

一方面肯定是有人陪着放心,一方面就是有没有医院的关键资源,比如说是不是真的能挂到某个专家号,是不是真的化验结果有快车道。所以医疗资源才是关键。

再说竞争对手。如果仅仅是陪伴,没有什么核心价值,那么竞争对手一定是口碑,商务能力。谁能最快抓到有很多这个资源的平台或者是渠道商,谁就能赢。

所以要么是在获客上有优势,要么是在医疗资源上有优势,你说你细心耐看,肯定以后会玩儿得很累。

咨询师D:

你对这件事的期待是什么?是副业?还是长远工作的方向?你是没有工作,准备从这个入手,还是有工作,准备切换?

如果是副业,值得试试看,可能慢慢就能找到前面说的2种资源,但要想好投入的时间精力边界。

如果是有当下的工作(后来知道是抖音运营),那么你要评估下两者的发展空间和自己优势。

而如果是要切换,可能还要思考好,要存多少钱,准备投入多少。还有就是前面两个问题——医疗资源和获客渠道,该如何解决。

你看,4个人都有道理,那谁的认知颠覆得更底层呢?

咨询师C是在底层逻辑层面工作的——他告诉你,一个新职业是不是值得做,首先是要看职业的竞争点,以及本身的优势是否匹配。

咨询师D是在边界条件做工作的——你最大的投入、产出期待是什么?风险是什么?你自己说了算吗?需要有什么情况,这件事才值得做?

咨询师A是在正确方案来做的——最正确的方案是先调研,再投入。

咨询师B是在执行中的一个环节,简历修改来做的。

人们也意识到,越是底层的认知升级,越是有帮助。但越是靠近执行的,似乎越容易看到结果。

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B的方案,也愿意花钱。当然,你在自己认知范围内花了钱,也就只能取得这个层面的结果。

可能简历改得很好,但是一进去,发现行业的理解是错的,白干一段;或者边界条件是错的,其实没有抖音运营好;又或者商业认知是错的,根本没有持续的竞争力。

顺带一句,在保险公司已经有这种陪诊服务提供商了,批量的话,挂号+陪诊不超过100块……这个业务个体经营的难度是很高的。

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,也只能享受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服务。

当一个观点丢给你,你大脑准备“高潮”的时候,请千万冷静下来,思考下,它到底在哪个层面带来了“认知升级”?

它们之间是有能量级的差异的。优秀的内容,带来能量级的认知转换,接近底层逻辑,和边界条件。


04 最后的话


讲到最后,我简单总结下自己的观点:

不断的追求认知颠覆,会让人行动瘫痪,所以千万不要沉迷此过程——在沙滩上徘徊,寻找最好的出海的船,一个一个,永不启航。

要记得,创造成果才是改变认知的目标。而创造成果,持续行动,需要一个稳定的认知框架。

要避免这种“认知颠覆上瘾”,个体必须安装两个筛选器:

一个是要以“我”要做出什么“成果”为基础思考。

选择适合自己,而不是听上去最霸道的。避免进入“谁才是对的?”的自我矛盾,或者“谁都他妈的说得不对”的虚无主义。

另一个是要识别认知颠覆的能量级。

什么是底层的、什么是边界的、什么是方案的、什么是行动的。行动和方案的,要不断迭代。但是底层和边界的,一旦想清楚,除非有巨大的变化,要一直执行。

这才能走通知识到改变的全路径。